网站首页
部门简介
招生工作
学科导师
培养工作
学位工作
就业工作
学生事务
研究生会
下载专区
研究生部 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搜索
搜索
学科介绍

一、专业特色
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妇女儿童独有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是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保障生殖健康、提高生 命质量是这个人群的最大需求,也是全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妇女、儿童及健康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在现有 学科设置中,妇产科学和儿科学一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近年来,经过交叉整合,母婴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外医学领域中逐渐形成。与妇幼卫生学、优生 学等相关学科不同,它聚焦在妇产科学与儿科学相关联、交叉和延伸的部分,重点研究临床疾病,特别是母婴交叉部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包括围产期病理生 理、母孕期疾病及对胎儿的影响、胎儿疾病对母孕期的影响、儿童出生缺陷、儿童营养等部分。它针对妇女一生中最特殊的妊娠时期和新生命从胚胎到出生后一年的 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社会医学及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遵循“母婴保健法”的方针,完整、系统、有机地把医 疗、康复、预防以及社会、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不为传统的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所覆盖的多学科交叉体系,填补了传统妇产科和儿科的学科空白点,加强了 薄弱点的建设。对于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促进国家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口质量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对国家而言,由出生人口质量导致的人口素质问题的严重性决不亚于人口数量的压力。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高度重视,以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研究出生人口 质量、加强干预措施,对提高中国人口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母婴医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学科构架相对集中,定 位明确,在国外已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目前已具有相当一批从事妇幼健康工作的学者,但分散在妇产科、儿科、卫生学等领域,没有在母婴医学领域形成系 列的、连续的临床医学研究。母婴医学的建立,将促进我国与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接轨,加快妇幼卫生医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培养出大批从事母婴医学研究的专业技 术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同时,设置母婴医学学科,对于我校的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也将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提升我校在妇幼卫生研究领域的竞争力和影 响力。
二、培养目标
促进我国与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接轨;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加快妇幼卫生医学研究平台的建设;培养出大批从事母婴医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
三、研究范围、方向
母婴医学脱胎于临床医学下的妇产科学与儿科学,主要研究从妊娠期到分娩后的母亲与胎儿、婴儿的生理变化、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初步形成以下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
1、出生缺陷学:主要研究出现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在胎儿娩出后表现为肉眼可见或辅助技术诊断的多系统、多器官的畸形或功能障碍。包括出生缺陷的遗传定位、环境可控性研究及干预预防。
2、临床畸胎学:主要研究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畸形的病理改变和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干预、减少畸胎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干预手段。
3、产前诊断学:主要从诊断学角度研究胎儿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
4、临床胎儿医学:主要研究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5、妊娠医学:主要研究母亲妊娠期在适应胎儿生长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临床及亚临床疾病及其诊断、治疗、干预方法。
6、胎儿介入医学
四、主要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女保健学、产科学、妊娠生理学、胚胎学、儿科学概论、儿童保健学、妇幼营养学、遗传病学、医学心理学、影像诊断学、畸胎学、产前诊断技术、出生缺陷学、计算机应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概述、医学生殖生理学、分子细胞病理生理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医学遗传学、现代组织病理学技术、组织细胞培养和流式细胞术、发病机制的细胞及分子基础等。


博士生导师

白怀

代礼

范平

黄志超

蒋小辉

李虹

李沁桐

李小洪

梁娟

刘洪倩

刘珊玲

马芳

沈英

唐小强

童吉宇

王少璞

王涛

王艳萍

许文明

于萍

张林

周斌

朱军

硕士生导师

高林波

顾玲

何春花

李娜娜

刘珍

牟祎

孙华钦

童煜

王祥

王艳云

谢亮

张怡

赵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