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与学科发展】
1951年正式设立物理治疗部与职业治疗部,标志着康复治疗体系化开端;1989年成立康复医学科,经过7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心目前开放床位211张,拥有员工263名,其中高级职称41人,硕博及博士后人才占比超70%,构建了高层次、专业化的医疗团队。
【医疗特色与亚专业体系】
中心设有3病区、二十亚专业、十二治疗部、五室、七特色中心。三病区包括:神经/心肺康复病区、肌肉骨骼康复病区、脊髓损伤康复病区;十二部包括治疗前移部、物理治疗部、作业治疗部、心肺康复部、语言治疗部及传统康复部等。康复特色技术:康复机器人技术、肌电图及表面肌电技术、三维步态分析技术、等速肌力评定与训练技术、脉冲电磁场技术、经颅磁刺激技术、聚焦超声技术、全身震动技术、冲击波技术、超激光技术、平衡功能评定与训练技术、神经发育疗法、运动再学习、关节松动术、作业治疗技术、心肺物理治疗技术、言语障碍治疗技术、假肢矫形技术、电疗技术、S-E-T技术及针灸推拿技术等。
此外,中心设有假肢矫形中心、高压氧中心、神经调控中心等7大特色中心,及动态平衡实验室、步态实验室等5大实验室,配备国际先进设备,提供全方位康复解决方案。
【教学国际化与人才培养】
作为中国现代康复教育的重要发源地,华西康复始终引领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1997年率先招收康复治疗本科生(医学技术系下设招生亚专业),开创国内全日制本科康复教育先河;2001年获批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点,2006年建立博士点及康复医学系,2016年成立华西康复医学院,构建起本-硕-博-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实现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无缝衔接。中心下设2个本科专业,开设36门核心课程(含双语/全英文课程),覆盖神经科学、运动医学、作业治疗等领域。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假肢矫形三大亚专业先后通过WFOT(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WCPT(世界物理治疗师联盟)、ISPO(国际假肢矫形协会)国际认证,并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等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拓展学生全球视野。在规范化培训领域,华西康复2006年率先建立国家级康复医师/治疗师规培基地,2012年细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假肢矫形三大专业方向,累计培养规培生、进修生超6000人,2021年获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基地。教学成果获行业高度认可:2020年“全周期系统化康复治疗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获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2024年“康复专业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再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彰显学科育人实力。
【科研实力与学术成就】
中心依托康复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与华西康复医学研究所,以“基础研究为导向、应用基础为重点、功能与结构重建为目标”,形成神经康复、肌骨康复、心肺康复三大优势方向,并拓展至再生康复、人工智能、大数据及转化医学等领域。承担科技部重点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项,累计获批科研项目314项,经费超1.1亿元,其中横向项目86项(经费1813万元),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发表学术论文1009篇,其中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316篇(最高影响因子40.8),Medline论文133篇;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48部,参编95人次;获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77项;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及市级科技奖项3项,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何成奇教授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团队获国家级人才称号4项(含国家优青医师1人)、省级人才称号12项(如“天府名医”等)。中心拥有全国学会主委2人次、副主委8人,省市级主委10人,构建了多层次学术影响力网络。中心积极推动康复医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持续引领国内康复科研创新与临床转化。
研究生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