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始建于1954年,由我国胸外科学奠基人之一、著名胸外科专家杨振华教授创立,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胸心血管外科专业之一,目前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卫健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是博士及硕士学位授权点、外科(胸心外科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胸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胸外科国家质控中心。胸外科作为我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主要参与单位,是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在亚洲地区的首家认证教育机构,举办的全国胸腔镜手术培训课程获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认证。
胸外科在复旦大学全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连续12年(2011-2022)排名第四(综合性医院中排名第一),连续7年(2017-2023)位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胸外科专业前四,2023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位列胸外科专业第二名。
全科室医护团队有高级职称1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1人,临床医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被评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胸外科学术带头人刘伦旭教授、周清华教授、陈龙奇教授、车国卫教授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刘伦旭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FRCS)、美国AATS Member等学术任职,担任《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主编、Video-assisted Thoacic Surgery共同主编等;周清华教授为国务院学位评审专家组成员、国际肺癌学会肺癌筛查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还担任Thoracic Cancer及《中国肺癌杂志》主编;陈龙奇教授担任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执委会主任、Disease of Esophagus杂志副主编,参与了国际食管癌TNM分期的制定。科室还参与了国家卫健委胸外科常见疾病诊治临床路径的制订、抗癌协会食管癌诊治指南的制订,以及卫健委肺癌诊疗规范的制订。
胸外科全科现有床位227张,2023年门诊量17万余人次,手术超7000台次。科室在肺外科、食管外科、微创胸外科、加速康复等领域均居国内领先水平,以“微创”及“快速康复”为核心发展方向,形成了微创胸外科、肺外科、食管外科、纵隔外科、加速康复、肺移植、胸壁外科、创伤等不同方向,亚专业设置齐全。
科室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率先在国内开展上腔静脉置换、体外循环下肺动脉主干/主动脉部分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开创食管分层吻合技术显著减少术后吻合口瘘。近20年,胸外科进入微创时代,我科是国内率先开展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单位之一,刘伦旭教授团队首创“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等一系列微创肺手术技术,引领了我国微创肺外科发展,并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全胸腔镜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成形中央型肺癌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在胸腔镜肺段切除、尤其是复杂基底段切除、充气纵隔镜食管癌切除等当面均居国内领先;近年来,我科在机器人外科领域也发展迅速,机器人手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此外,我科还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非体外循环下双肺序贯移植术,肺移植病例数逐年增长。
胸外科有良好的教学及科研氛围,大力支持和推动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支撑学科持续发展。科室常年承担四川大学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和全国各地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年均接收中长期进修医师约40人、轮转住院医师约150名,目前在读博硕士研究生70余人,近十年来为全国各地培养胸外专科医师500多名,毕业博士研究生80余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此外,科室还建立了健全的临床数据库及组织标本库,由专职科研人员进行数据库维护及患者随访,其中肺癌数据库纳入肺癌手术病例两万余名,组织标本库储存临床组织标本超15000例;科室还建有胸部肿瘤研究所,有包括7名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在内的20余位专职科研人员负责基础科研指导及实施。科室近年来获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4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逾3000万元,年均发表高水平英文论文90余篇,中文论文20余篇,科室还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科技奖励,刘伦旭教授参与指导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一项。
近年来,本学科坚持学科交叉、临床与基础结合,以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学科学术水平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高质量胸外科专业人才为宗旨,以服务于临床广大患者为根本目标,努力促进校内和院内学科交叉,形成优势互补、团结合作的学科交叉氛围,有力推动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升了临床医疗服务质量。
研究生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