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博士快车”赴凉山
——四川大学 “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20个专业31位博士,“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走进凉山
7月15日上午,四川大学2015年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暨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仪式在望江校区文华活动中心二楼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杨泉明教授、副校长步宏教授、校党委副书记李向成教授以及各学院单位有关负责人、分团委书记参加了出征仪式。会上,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学工部部长郭勇教授亲自为华西临床医学院“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队代表队授旗。
为积极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号召,贯彻《关于开展201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以及四川大学相关文件精神,华西临床医学院组织由来自呼吸、心内、消化、内分泌、肾内、神内、ICU、皮肤科、骨科、胸外科、甲乳外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妇科、产科、儿科、肿瘤科、耳鼻喉、眼科、护理等20个临床医学专业的31位博士组成的“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队奔赴凉山州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学历最高,能力最强,水平最高
“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队在四川大学副校长步宏教授带领下,于15日下午5点到达凉山彝族自治州。到达后在琼海宾馆新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对接会。凉山州党委林书成书记、罗凉清州长等党政全体班子,四川大学步宏副校长、医院管理处韩宇副处长、华西医院李正赤副书记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凉山州委宣传部部长王阿呷主持。
会上,凉山州党委林书成书记代表州委、州政府以及全州各族人民对四川大学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凉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林书记说:“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希望川大华西医院抢抓凉山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等优势,巩固深化院地、校地协作关系,拓展延伸合作帮扶领域,促进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在助推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社会。”
四川大学步宏副校长首先转达了学校党委杨泉明书记对本次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以及重要部署安排。他指出:“学校于15日上午举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仪式召开完毕立即组织博士专家团队出发前往凉山州进行医疗爱心帮扶,这支‘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队是学校今年300多支暑期实践团队学历最高、能力最强、水平最高的一支团队。”他给“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队提了几点希望:“一是要深入凉山州基层,认识凉山州民族地区医疗现状,珍惜宝贵的学习经历,服务人民,回报社会,为当地提供切实有效的医疗服务;二是要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丰富临床经验,在实践中练就本领。”他希望双方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彼此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凉山医疗服务和医疗教学水平。
授课培训受益上百人次,义诊人数达1200多人次,免费发放上万元药品
7月16日上午,“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走进德昌县人民医院开展了学术讲座和教学查房。德昌县县委王顺云书记代表县党委行政向各位专家博士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四川大学一如既往继续支持德昌县医疗卫生事业,在远程教学、医疗会诊等方面展开长期有效的合作。四川大学副校长步宏教授作了讲话。他说:“四川大学‘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队全体成员是带着一颗平常心来学习,将带着责任感切实做好医疗服务。”
在上午的学术讲座中,座无虚席。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范红教授、内分泌科专家陈涛、心内科专家李侨以及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教授尹如铁、儿科专家吴刚分别依次作了题为《肺部感染的鉴别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糖尿病的治疗进展》、《房颤的抗凝治疗》、《子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治》、《患者院外管理系统的新产品介绍》的专题讲座。与此同时,华西5位专家还进行了教学查房,为相应的科室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队于7月16日下午、17日上午分别在德昌县人民医院、巴洞乡卫生院开展医疗义诊、健康咨询、卫生知识普及活动。30多位博士分专业进行“一带一”进行义诊,即一个华西的专家带一个县医院医生为病人看病。听说省里专家要来义诊,无论是县城还是乡下,总是挤满了看病的人,基层群众在家乡便能享受到来自省城最好医院专家博士的诊疗。李雪梅带外孙女儿来检查眼睛,她说:“这些医生的服务态度非常好,又不挂号,很方便。”专家博士先后为德昌县200多位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培训,并且为1200多名彝族同胞和当地群众进行了体检,实施了义诊咨询服务。专家们耐心、详细地询问其症状并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精心开具治疗处方,并且免费发放了上万元的常见药品。现场就医的一位百姓说道:“川大华西博士到了家门口,为我们提供免费义诊和赠送药品,是做梦就没有想到的事情”。
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7月17日下午,“博士快车”爱心医疗团队在学院研究生部程春燕部长的带领下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参观,感受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拓宽当代大学生视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部队后勤薛干事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卫星发射场,近百米高的塔架,三百多米的避雷针,庞大而且灵活的发射塔,高自动化的固定设备,仰望高高耸立的发射塔,大家都被深深的震撼了。她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卫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在海南建设分中心,西昌以后大多承担应急发射任务,海南分中心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最后,薛干事带领大家来到火箭实体厂房,让大家零距离接触了一枚备用的火箭实体,借助实物详细为大家讲解了火箭的结构组成和基本原理,让大家对于代表我国高精尖设备的火箭真正从理论了解上升到了实体观摩,真正拓宽了大家的视野。
在发射场,宣传标语“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熠熠生辉,这20个格外醒目的大字道出了航天工作人员的严谨,令我们感动,也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和它为我们祖国带来的巨大荣耀,也更深一步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八字真经”要求以及国家所倡导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导向,更是让作为未来中国发展中流砥柱的大学生感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激励同学们不断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
博士心得:践行核心价值观,奉献青春勇担当
邢晓飞(校研究生会副主席):作为团队唯一的非医科研究生,能够跟随一群专家、博士去参加这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短短的几天,令我终生难忘,我心中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动,太多的祝福。这次凉山之行,我切身感受到奉献与爱心是行医的真谛,也是我们青年学生应追求的社会担当。
潘天颖(妇产科博士):第一次参加义诊……第一次在县城、乡镇与患者交流……嗓子哑了,心却动容了……只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助健康之完美”。
巩倩文(眼科博士):从义诊方面来讲,想借用E. L. Trudeau医师墓志铭上的一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王婷(呼吸内科博士):西昌之行,既是践行24字核心价值的使命之旅,也是一次感动的心灵洗涤。走出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的群众中,把那些书本上白纸黑字的知识,实验室冷冰冰的数据,兑现成了一个个宽慰心安的笑容,真切地体会了学医为民,行医利民,医疗服务于民的“最后一公里”。
李孝锦(重症医学博士后):5年前,我作为医疗志愿者到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援藏,一干就是半年,期间,作为重症医学的专业医生,我们和当地藏族彝族医师一道,挽救了许多垂危的生命,那是自己人生走过的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而五年之后,我带着川大华西人的自信与爱心,再次踏上这片热土,再见我的彝藏父老乡亲。来到这里,我也是算拼了,由于高负荷义诊,嗓子哑了,眼睛红肿出血了……
魏倩倩(神经内科博士):我们作为医学生,能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为当地群众服务,感到非常高兴,也衷心希望政府加强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基层医生,更好的为凉山州人民群众服务。
杨红柳(肾内科博士):几天时间,有志愿者为我们前后帮助安排,有宣传摄影记录我们此行的点滴,有这么多百姓慕名而来,全都得益于华西这样的平台,让医生没有为其他琐事顾虑,可以全心为医疗服务,是我们的荣幸。即使接诊了大量患者我们说得嗓子都哑了,却仍然有种付出的快乐。
张涛(消化内科博士):整个活动医疗义诊、健康咨询、卫生知识的普及、学术讲座以及教学查房,整个过程组织规律、严谨、有序。从基层回来,德昌县和巴洞乡人民的热情让我更加坚定了学医的梦想。
周方励(内分泌科博士):我是一个攀西人,回到西昌服务攀西人民,也是对养育我的这块土地和人民的些许回馈。本次“博士快车”暑期实践激励我更加坚定的在医学路上走下去,用我之学,尽我之力给更多患者带去健康。
王亚妹(儿科博士):为期三天的“博士快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辛苦而充实,欣慰却又沉重。虽然短暂,可感触颇多。义诊过程中,我发现基层儿科医生缺口大,村民卫生保健知识缺乏、就医意识薄弱,卫生条件较差,儿童偏食、生长发育落后现象多见……
王建涛(肿瘤科博士):这次活动,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基层医疗条件的匮乏及基层医务人员的坚守,正如步宏副校长所言:我们要带着责任心去完成这次任务,更要带着学习的心态去了解基层,向当地医务人员学习。
华薇(皮肤科博士):在一遍又一遍重复跟他们解释病情和交待注意事项后,老乡的一句句“谢谢”让我收获了一种很踏实满足的感觉。医疗绝对不是个人行为,需要一个团队包括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包括病人的共同合作,最让我难忘的是和老师与小伙伴们一起努力的过程,大家互相帮助,一同“战斗”,与子同袍,与子偕行。
方超(胃肠外科博士):在德昌县人民医院及巴洞乡的义诊活动中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当地群众对于高水平医疗资源的期待与渴望,但同时在义诊中所发现的绝大多数患者缺乏对自身健康的足够关注与重视。或许能期许以此为契机,促使当地加强对疾病预防、规范治疗等各方面的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林锋(胸外科博士):作为本次义诊活动的一员,想到能够发挥自己所长,为当地百姓做些实事,我深感光荣与自豪。同时,我又深感自身的压力与责任,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也算是不虚此行。
王小飞(甲乳外科博士):短短三天,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想起在德昌县人民医院和巴洞乡卫生院义诊时的一张张笑脸时,我满怀感动;听到一声声谢谢时,我满盈开心。但在此过程中,也为部分患者对其生命健康的漠视或无知(无奈)而深深震撼。
杨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博士):我们走进西昌,服务德昌,来回16多小时的车程是值得的。通过这次义诊活动,使我了解到基层群众很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的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唐凡(骨科博士):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之际大家感悟最深,西昌人民的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们。边远山区的崛起需要广大高校学子奉献青春勇于担当,有我,有我们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状况将越来越好。
本次暑期实践活动为期3天,主题是“践行核心价值观,奉献青春勇担当”,旨在深入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区,依托四川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生优势,开展流行性疾病防治宣传、健康普查和常见病义诊,结合基层实际需求开展专家讲座、教学查房,捐送民众所需常见药品,开展卫生调研,同时带领研究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地走访、互动交流、义诊实践等形式的活动,培养同学们的服务意识以及沟通能力,并利用医学专业知识为当地服务,研究人群对疾病的认知,为当地疾病预防出谋划策,同时让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交流中锻炼自己,丰富同学们临床实践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来源:王成弟 陈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