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导师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学科介绍(本科目已被关注 924912 次)

放射科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原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放射科始创于1924年,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放射科室成员,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医学影像中心之一,拥有47名放射诊断医师,以及111名训练有素的技师、护士、工程师和辅助人员。放射科采用一流的成像设备、优秀的后处理技术、雄厚的诊断实力及影像引导治疗手段,提供全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影像服务,年服务量高达83.8万项次。

科室近年荣誉

   2013   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二名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学影像科”建设项目

   2012   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一名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2011   功能与分子影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科技创新团队(首届)

          四川省放射医学质控中心

   2010   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三名

   2009   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三名

科室目标:学科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科室价值观:卓越,创新,合作,诚信。

科室发展策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科方向为主线,以绩效管理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交叉为模式。

综合管理

   放射科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亚专业诊断组组长、技师长、工程师长、护士长、工勤组长、兼职和专职科室秘书构成,实时接受华西医院运营管理部的高效咨询。这确保了科室的每项重大决定都经过了数据分析和充分论证。科室每年还邀请国内一流的专业管理咨询师,围绕管理理论、工具和技巧对管理小组进行培训。现任放射科主任、教授——宋彬博士,是腹部放射诊断学专家,在医院及科室管理中经验丰富。

专家团队

   放射科的诊断医师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透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及操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覆盖神经、胸部、心血管、乳腺、腹部、肌肉骨骼系统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等广泛领域。科室拥有一批享有很高声誉、担任各种社会学术任职的专家和人才,例如全国或四川省最高专业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及成员、中国放射诊断领域首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获得者、“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

影像技术

   放射科配备众多先进的影像设备,为放射诊治、健康筛查、医学教育、专科培训和科研服务。在放射科影像引导治疗计划中心(ITPC)和科外影像技术服务组的支持下,图像后处理技术更能满足术前计划、术中监控和术后评估的影像需求。科室“医技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促进了放射诊断专家更密切地和高专业化的技师、护士及工程师的合作,为病人提供了更个性化、更低辐射的影像服务。通过和设备制造商在影像技术研发和优化方面的合作,放射科致力于改进影像检查的安全性、可靠性及舒适度。目前,放射科的主要影像设备有:度。目前,放射科的主要影像设备有:10台MR仪(含1台7T、3台3T、6台1.5T),12台CT仪(含2台DSCT、4台128-MDCT、2台64-MDCT、3台16-MDCT、1台移动床旁CT),11套DSA系统(含1台Hybrid手术室),30套DR系统(含9台移动床旁DR)和85台PACS影像诊断工作站。

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心

   作为卫生部国家重点学科,放射科为本科生、实习医生、研究生、住院医生、博士后、访问学者、进修医生、技师及护士提供放射学及相关领域的教学、实习、多学科讨论会、注册学术会议、继续教育等。放射科教员富有强烈的教学责任感,专注于持续改进医学影像学教材、改革课堂教学和实践技能,并多次在国家级、校级及院级教学及教改比赛中获奖。

科研基金

   放射科在放射诊断学的发展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搭建了两个功能与代谢成像的多学科研究平台——华西磁共振研究中心和分子影像研究室。2009年到2013年之间,科室科研基金及资助累计超过2亿人民币,这反映了华西放射科的较高的科研目标和兴趣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和863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卫生部和教育部其他多项基金、省科技厅基金和横向基金等。过去五年里,科室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20篇,其中100篇发表于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杂志上,例如《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m J Psychiatry》、《Radiology》、《Biomaterials》、《Neuroimaging》和《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等。

核医学科简介

学科概况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核医学科之一。分别于1978、1993年成为核医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成为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并于2001年再次获得该项目的资助。1995年成为四川省核医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成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科,2015年复旦排行榜专科声誉排名全国第三。

科室现有全职医务人员46人:其中医师15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人),护士10人,技师14人,放射化学师3人,专职科研1人,科秘书1人,技工2人。90%以上的教师出国留学或进修,其中博士导师4名,硕士导师5名。

拥有PET/CT二台,回旋加速器一台,SPECT/CT二台,SPECT二台,PET/MRI一台。SPECT检查超过2.5万人次/年(全国第一),PET/CT检查近5000人次/年,甲癌治疗近1000人次/年,甲亢治疗1200人次/年,年收入近1亿。常年开设了核医学专科门诊(甲亢、甲癌、骨转移瘤、肿瘤放射靶向治疗、皮肤血管瘤及瘢痕)。拥有国内一流的正规核素治疗病房,编制床位16张,开放床位21张。上述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经过半个多世纪、四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已成为亚专业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发展方向明确,综合实力强的核医学科。

学科特色

1.   具有稳定持久、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受体显像及受体介导靶向治疗、基因显像和基因转染介导放射性核素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既有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又有实用性很强的临床应用性研究。围绕以上研究方向,共申请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重点建设项目3项、国家科委1035工程1项、其它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成果奖10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2.   坚持治疗与显像并重的学科发展思路:

我科放射性核素治疗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已建立了一套规范的I-131治疗graves甲亢和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方案。

长期坚持“诊断与治疗并重的发展策略”。我科普通核医学显像数量连续几年全国排名第一。2007年安装了PET/CT及SPECT/CT,进过几年的努力,在肿瘤分子显像方面已经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3.  核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承担了博士、硕士、本科生和留学生的教学任务。是卫生部培养核医学专业临床医生的进修基地,核医学住院医师和住院技师的培养基地。已为全国的兄弟院校和医院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材,其中多数已成为核医学专业的负责人或骨干。连续举办13届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放射性核素治疗学习班”,全国1000多人次参加,为推广普及核素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

学科文化

团结、奉献、继承、创新已成为科室文化的核心内容。崇尚学术、追求卓越,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超声科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科始创于1961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超声科,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超声影像中心之一。超声科现有超声医师、超声技师、辅助人员、护士、工程师共计114名,超声检查设备70台,年检查人次72万,年介入人次13000以上。华西超声包括华西医院超声科、华西医院心内科超声室、华西附二院(华西妇女儿童医院)超声科等,学科和亚专业齐全。博导3人,硕导9人,是超声医师硕士和博士培养点,也是超声技师硕士和博士培养点。

科室荣誉和发展

复旦大学学科排名第三(2015年首次超声单独排名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教育部重点学科(2007年)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国家卫计委重点临床专科

华西医院超声影像药物研究室(2015年)

超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2003年始~迄今)

超声住院技师培训基地(2007年始~迄今)

学科发展目标:学科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影像技术超声方向本科生招生(2016年),超声技师本科教育在中国第一和唯一

管理团队

超声科主任:罗燕主任医师

超声科支部书记:邱逦主任医师

超声影像药物研究室主任:阎锋教授

超声科副主任:彭玉兰主任医师(教学)、邱逦主任医师(医疗)、卢强副教授(科研)

超声科管理助理:马步云副主任医师、文晓蓉副主任医师

专家团队

博士生导师:有罗燕主任医师、邱逦主任医师、罗红主任医师、卢强主任医师、彭玉兰主任医师共计5人。

硕士生导师:有罗燕主任医师、邱逦主任医师、李永忠主任医师、彭玉兰主任医师、罗红主任医师、马步云主任医师、卢强主任医师、杨帆主任医师庄华副主任医师、唐英副主任医师、蔡迪明副主任医师、凌文武副教授、马朗副研究员徐金顺讲师共计14人。

临床及专业组

华西超声学科发展全国领先,亚专业齐全,包括腹部超声、心脏超声、妇产超声、浅表器官超声、肌骨超声、胃肠超声、介入超声,各专业有学科带头人及亚专业团队开展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

超声医技一体化工作模式和分级医疗模式全国领先。

医疗组长:罗燕,李永忠,彭玉兰,邱逦,林玲,文晓蓉,马步云,卢强,庄华,刘菊仙,蔡迪明,张梅,陈红艳,周琛云。

教学和人才培养

超声教学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住院医师、住院技师、进修医师、护士、网络医院国家级继续教育等。教师队伍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教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5项,在国内和省内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力。参与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编写,参与腹部、肌骨、乳腺、介入超声指南编写,参与卫计委能力建设委员会组织的超声初级教材编写。

科研项目

历年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多项,科技部项目、卫计委项目及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省卫计委项目等,培养研究生近100人。

友情链接:
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邮编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