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导师 > 医技 >
学科介绍(本科目已被关注 384846 次)

 华西医学技术学科开创了多个第一,引领学科发展。1997年率先在国内建立医学技术系并开始医学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填补我国医学技术高等教育空白。2011年牵头向国家递交《新设“医学技术”一级学科调整建议书》并获批准,推动医学技术成为医学门类下独立一级学科。2006年国内最早开始医学技术规范化培训。2014年获批国内首个医学技术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成为首批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21年全国首开“医学技术与智能制造”双学士学位培养,积极推进“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同年。受医学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专家工作组委托,牵头医学技术一级学科论证工作。2022年,实现本科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依托院系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连续9年位居“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第一,学科5个专科位列复旦医院专科排行榜科研量值第一。


二级学科目录及导师名单(2022-12更新)

招生代码

二级学科名称

2023年博士招生导师

2023年硕士招生导师

1010Z1

眼视光学

刘陇黔

刘陇黔 闫乃红 陈大年

1010Z2

康复治疗学

何成奇

魏全

高强

屈云

屈云 高强 黄程

何竟 杨永红 王秋

何成奇 何红晨 杨霖

魏全 夏勇 苏勇林

1010Z3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

郑芸

孟照莉 赵宇 郑芸

1010Z4

放射治疗物理技术

柏森

赵剑衡

柏森 傅玉川

李光俊 钟仁明

1010Z5

临床营养


胡雯 饶志勇

1010Z6

医学影像技术学

李真林

孙怀强

吴敏

孙家瑜 李真林 罗奎

吴敏 孙怀强 陈桃林

蔡华伟 夏春潮 凌文武

徐金顺 蔡迪明 陈杨

1010Z7

医学检验技术


杨滨 李壹

马莹 应斌武

1010Z8

呼吸治疗

康焰

罗凤鸣

康焰 罗凤鸣 梁国鹏

廖雪莲 尹万红 毛辉

刘丹 吴骎 梁斌苗

1010Z9

医学工程技术

李为民 罗凤鸣 王坤杰

黄进 应斌武 胡文闯

江宁 李真林 耿佳

蒲越虎 柯博文 阎蒂

何家源 杜亮 李康

李为民 罗凤鸣 王坤杰

黄进 应斌武 胡文闯

江宁 李真林 耿佳 钟仁明

蒲越虎 李康 柯博文

何家源 杜亮 林逸飞

注:具体研究方向及考试科目请参考“四川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硕士招生目录模块。


专业介绍目录

)1010Z1 眼视光学专业介绍

(二)1010Z2 康复治疗学专业介绍

1010Z4 放射治疗物理技术专业介绍

(四)1010Z5 临床营养专业介绍

(五)1010Z6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介绍

1010Z6 医学影像技术超声技术)专业介绍

(七)1010Z9 医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一)眼视光学专业介绍

1997年,华西医学大学临床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与附属卫生学校联合开办眼视光与眼科技士专业,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学历中专。由卫校招生管理,眼科教研室负责教学。由于视光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缺乏师资,受中美视光学人才资源合作项目(CORD)的资助,眼科教研室先后多次派出多名教师前往美国学习。学成归来后,一方面继续原来的眼科临床工作,另一方面兼职完成视光学教学工作。

1999年,视光学和眼科技士专业并入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专业,并更名为眼视光专业,成为医学技术专业中亚专业之一,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学历大专。2000年,开始招收大学本科,并试图探索独自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视光学人才培养模式。视光学大学本科设置为四年制理学士,试图培养真正从事视光学专业的人才。由此,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办眼视光学本科教育的学校。我校办学模式受到了国内视光学界和政府的关注和肯定。2002年~2003年,受卫生部科教司和教育部高教司委托,牵头完成《眼视光学岗位分析和人力需求预测》、《眼视光学专业设置标准》、《眼视光学人力纳入标准》等课题。同时,我校视光学的培养模式也受到国际视光学教育界的关注,自2001年以来,成为国际隐形眼镜教育者协会资源中心、国际眼睛保健协会合作单位,2003年与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学院签订教学、科研合临床合作协议。2004年起,选派优秀学生前往香港理工大学实习。

2000年,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校,医学技术系成立后,眼视光专业称为其中专业之一。2004年,成功申报视光学研究生培养点,成为国内首个视光学研究生培养点,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5年成功申报博士后流动站,并于2016年首个博士后进站培养。

自开办本科教育以来,受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资助,逐步建立相关的教学实验室,目前已建立视光学基础实验室、配镜学实验室、接触镜实验室和低视力实验室等。


(二)康复治疗学专业介绍

1933年华西协和大学开设临床理疗课程,由美国人包维尔负责教学;1997年,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系开始招收康复专业本科生,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启康复本科教育的学校。20多年来,华西康复秉承初心、鼎顾革新、砥砺前行。

面向全国,教材建设系统化。坚持本科教育为本,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主编的《内外科疾病康复学》《神经康复物理治疗技能操作手册》《作业治疗技能操作手册》《假肢矫形技能操作手册》《骨科康复学》及《康复医学》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用于本科教学。其他主编出版教材专著20部、副主编11部,参编70余部,主编校内讲义13门,主编译著6部。

面向全球,本科教学国际化。2008年将康复治疗专业分为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假肢矫形三个亚专业培养,截止2014年,3个亚专业全部通过国际认证;2014年物理治疗专业学生到澳大利亚Griffith University参加专业课学习,2015年与美国Creighton University签订作业治疗本硕连读协议;2016年与美国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开启物理治疗本硕博连读,为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全球直通开启了绿色通道。

面向创新,研究生教育体系化。建立了康复治疗学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培养体系。率先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招收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与假肢矫形博士以及作业治疗及假肢矫形硕士,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及英国牛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累计培养硕/博士253名,博士后16人,居全国之冠。

面向未来,毕业后教育规范化。2004年建立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06年通过卫生部评审率先成为国家级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06年率先在国内开始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2012年开始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假肢矫形进行治疗师规范化培训。何成奇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出版《康复医学》被列为临床专科医师准入参考用书与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用书,成为康复专业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规范化培训教材。累计培养规培生、进修生及校外实习生3900余人。

先后获得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位列全国第一,复旦大学康复专科综合排名稳居全国前三。


(三)放射治疗物理技术专业介绍

放射治疗专业基于放射物理技术中心及肿瘤学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临床专科,依托川大物理学院,具备强大的专业教学实习师资和先进的教学及临床实习设备,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肿瘤放射治疗物理师与治疗师。该中心拥有八套包括国际最先进的直线加速器和治疗计划系统、磁共振模拟定位机和CT模拟定位机、完备的各类放疗质控设备。

(四)临床营养专业介绍

华西医科大学在CMB支持下,借鉴美国健康相关专业教育体系,于1997年在国内临床医学院率先创办医学营养本科专业。

专业自创办以来专注于临床营养实践与应用,参考并结合了香港中文大学等先进的营养师培养体系,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营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于200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住院营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起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以医学营养在校教育为起点,毕业后教育为重点的“4+2”模式临床营养师培养体系。2009年开设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迄今已培养15名优秀研究生,毕业任职于全国各大省市医院,并成为当地临床营养学科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专业已成为“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四川省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的协作合作单位。在全国开展多项学科联合技术培训,分别于2013年及2016年建立了“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临床营养师培训基地“与“中国慢性肾脏病临床营养示范培训中心”,并在全国各地陆续推进“社区营养师培训”建设。近三年专业在全国主办学会学科专业培训及会议10余次,取得的学科成绩得到了国内临床营养学界的认可与肯定。

专业自创办以来逐步建立相关的教学实验室并开展临床营养学科相关科研项目研究。目前已建立特殊膳食研发中心、营养评价实验室、肠内营养配制中心。现阶段正重点开展“益生菌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开发与临床运用评价”、“循证临床营养”、“家庭营养管理”、“老年营养管理”及“临床MDT协作”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介绍

1.专业概述

华西医学技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系始创于1997年,是目前国内开办医学影像技术本科教育的唯一一所985/211院校。专业依托功能与分子影像省重点实验室、磁共振研究中心及双创中心等平台优势,打造以医工结合为特色的一流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培养高水平、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卓越影像技术领军人才,服务于我国各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关机构,着力提升全民健康,助力卫生健康事业建设。

专业师资雄厚,拥有博导4人、硕导10人。现任影像技术系系主任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现任主委,拥有以长江特聘教授、国自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华医学会杰出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牵头的高水平教学队伍。

教学体系涵盖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规培、进修全过程。本科学制四年,毕业授理学学士学位。核心课程包括: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信息学、影像设备学、现代成像技术、整合影像技术、超声检查学、临床核医学等。  

2.培养特色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影像技术等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种影像采集设备(MRI、CT、DSA、DR、PET等)的操作和应用,掌握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毕业时成为具有较好的专业教学能力,一定的影像技术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影像技术人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主要课程均采用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特别是通过开设“影像技术科研方法”、“医学技术导论(新生研讨课)”“整合影像技术”等创新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引进校外/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设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广泛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影像技术领军人才。在美国匹兹堡大学、韩国圣文森特教会医院、日本熊本大学以及台湾元培大学建立了综合性实习基地。

3.发展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的生产或经营单位、教育机构等,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治疗技术、超声技术、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质量保证与控制、辅助研发等岗位。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每年均有毕业生留学至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等世界名校。

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分别为95.54%、97.28%、93.81%。整体显示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认可度高。毕业生在各专业学术协会担任主任/副主任委员,在大型三甲医疗卫生机构担任科室主任/副主任。


(六)医学影像技术(超声技术)专业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科始创于1961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超声科,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超声影像中心之一。超声科现有超声医师、超声技师、辅助人员、护士、工程师共计114名,超声检查设备70台,年检查人次72万,年介入人次13000以上。华西超声包括华西医院超声科、华西医院心内科超声室、华西附二院(华西妇女儿童医院)超声科等,学科和亚专业齐全。博导3人,硕导8人,是超声医师硕士和博士培养点,也是超声技师硕士和博士培养点。

1.科室荣誉和发展

复旦大学学科排名第三(2015年首次超声单独排名)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荣获教育部重点学科(2007年)

华西医院超声影像药物研究室(2015年)

超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2003年始~迄今)

超声住院技师培训基地(2007年始~迄今)

学科发展目标:学科综合实力全国领先

影像技术超声方向本科生招生(2016年),超声技师本科教育在中国第一和唯一

2.管理团队

超声科主任罗燕主任医师

超声科支部书记邱逦主任医师

超声影像药物研究室主任阎锋教授

超声科副主任彭玉兰主任医师、邱逦主任医师、卢强副教授。

超声科管理助理:马步云副主任医师、文晓蓉副主任医师。

3.导师团队

博士生导师:有罗燕主任医师、邱逦主任医师、阎锋教授共计3人。

硕士生导师:有罗燕主任医师、邱逦主任医师、阎锋教授、李永忠主任医师、彭玉兰主任医师、罗红主任医师、卢强副教授、庄华副主任医师、马步云共计9人。

4.临床及专业组

华西超声学科发展全国领先,亚专业齐全,包括腹部超声、心脏超声、妇产超声、浅表器官超声、肌骨超声、胃肠超声、介入超声,各专业有学科带头人及亚专业团队开展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

超声医技一体化工作模式和分级医疗模式全国领先。

医疗组长:罗燕,李永忠,彭玉兰,邱逦,林玲,文晓蓉,马步云,卢强,庄华,刘菊仙,蔡迪明,张梅,陈红艳,周琛云。

5.教学和人才培养

超声教学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住院医师、住院技师、进修医师、护士、网络医院国家级继续教育等。教师队伍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教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能力,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1-5项,在国内和省内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力。参与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编写,参与腹部、肌骨、乳腺、介入超声指南编写,参与卫计委能力建设委员会组织的超声初级教材编写。

6.科研项目

历年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多项,科技部项目、卫计委项目及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省卫计委项目等,培养研究生近100人。


(七)医学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1.专业概述:

医学工程技术是一门融合医学、工学、理学的交叉创新学科。2018年,四川大学以“医学+”和“信息+”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医工融合发展,启动医工融合“一平台三中心”建设,依托华西医院临床医学、医技、护理等学科,联合物理、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等理工学科,在“医学技术”一级学科下自主增设“医学工程技术”二级学科,打造以医工结合为特色的“医学工程技术”专业,以国家医学装备领域重大需求和现代医学临床需求为牵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运用现代医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方法,创新医学技术方案,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预后等提供先进、适宜的技术手段,不断改善医疗质量,提升人群健康水平。为突破医工融合“卡脖子”瓶颈:建立医学与工学之间的桥梁,培养既懂医学知识又有工程背景的交叉技术人才。

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医学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

①智能康复与技术研究

②呼吸治疗设备创新与应用

③医学影像设备创新与应用

④快速检验装备的研发及临床应用评价

⑤医学装备数字化应用

⑥质子重离子放疗装备创新研发

(2)医疗器械监管与评价:

①卫生技术评估HTA

②卫生技术管理HTM

③卫生技术监管HTR

2.学科荣誉和发展

四川大学亚太经合组织(APEC)医疗器械监管卓越中心(2020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学工程研究基地(2020年)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基地(2019年)

四川大学医疗器械监管科学研究院(2019年)

四川大学“医学+制造”中心(2019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学装备创新研究中心(2019年)

全国首家在医学门类下开设医学工程技术专业(2020年)

四川省经信厅工业设计大赛银奖(2020年)

德国 IF设计大奖(2020年)

学科发展目标:国内领先、国外知名的学科(医学工程技术学科的开拓者)

3.导师团队

本学科师资稳定,现已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教授、博士为骨干,青年学术成员为基础力量的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精练高效的学术团队,保证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导师团队来自多学科交叉领域的临床医学、医技、理工科等国家级海外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专家。

(1)医学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

博士生导师:李为民、罗凤鸣、王坤杰、黄进、蒲越虎应斌武、李真林、胡文闯、江宁、耿佳、李康、柯博文、何家源。

硕士生导师:钟仁明,以上博士生导师也招收硕士研究生。

(2)医疗器械监管与评价

博士生导师:黄进、杜亮、李康。

硕士生导师:林逸飞,以上博士生导师也招收硕士研究生。

4.发展前景

在中国,涉及医学工程技术的相关学科领域均出现高层次人才匮乏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开展的医疗器械人力资源调查显示,我国每万人医学工程专家人数为0.03,远低于发达国家如芬兰(2.73)、以色列(2.48)、日本(1.58)、美国(0.49)的水平。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2025年预计人才需求总量为100万。卫生技术评估与监管领域,截止2015年,国家器械评审中心仅有评审员70人,而全国范围内地方评审人员仅为119人,总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按照《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省级医疗器械技术评审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标准测算,国家与省级评审人员实际工作量水平比推荐工作量水平高出近3倍。在此同时,国家级与省级评审机构受理的医疗器械评价数量还处于快速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大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压力,人员明显短缺。

硕士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①医疗机构医学工程科从事医疗器械的风险与质控管理;

②医疗器械企业从事设备开发;

③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疗器械的转化与注册;

④其他与医疗器械装备相关的行业。

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①研究机构从事医疗器械的科学研究;

②医疗器械企业从事医疗器械的研发;

③医学教育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

④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疗器械政策研究;

⑤其他与医疗器械装备相关的行业。

5.教学和人才培养

医学工程技术教学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师队伍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教师,每年举办医工结合技术交流高峰论坛,举办相应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参与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

6.科研项目

近5年,团队获准负责超5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项目、市科技局等项目,累计经费超过六千万。科研项目涉及方向包括: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检验技术、化学、高分子、大数据技术、微流控技术、质子重离子装备等。

7.联系方式

陈老师,028-85421915.


友情链接:
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邮编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