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始建于1954年,由我国胸外科学奠基人之一、著名胸外科专家杨振华教授创立,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胸心血管外科专业之一,目前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卫健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是博士及硕士学位授权点、外科(胸心外科方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胸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胸外科作为我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主要参与单位,是美国外科医师协会(ACS)在亚洲地区的首家认证教育机构,举办的全国胸腔镜手术培训课程获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认证。
胸外科在复旦大学全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中连续8年(2011-2018)排名第四(综合性医院中排名第一),2018年综合排名第三,2018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胸外科专业第三名。
全科室医护团队有高级职称18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临床医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被评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胸外科学术带头人刘伦旭教授、周清华教授、陈龙奇教授、车国卫教授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刘伦旭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FRCS)、美国AATS Member等学术任职,担任《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主编、Video-assistedThoacic Surgery共同主编等;周清华教授为国务院学位评审专家组成员、国际肺癌学会肺癌筛查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还担任Thoracic Cancer及《中国肺癌杂志》主编;陈龙奇教授担任国际食管疾病学会(ISDE)执委会主任、Diseaseof Esophagus杂志副主编,参与了国际食管癌TNM分期的制定。科室还参与了国家卫健委胸外科常见疾病诊治临床路径的制订、抗癌协会食管癌诊治指南的制订,以及卫健委肺癌诊疗规范的制订。
胸外科全科现有床位190张,2018年门诊量6.5万余人次,手术近6000台次。科室在肺外科、食管外科、微创胸外科、加速康复等领域均居国内领先水平,以“微创”及“快速康复”为核心发展方向,形成了微创胸外科、肺外科、食管外科、纵隔外科、加速康复、肺移植、胸壁外科、创伤等不同方向,亚专业设置齐全。
科室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率先在国内开展上腔静脉置换、体外循环下肺动脉主干/主动脉部分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开创食管分层吻合技术显著减少术后吻合口瘘。近20年,胸外科进入微创时代,我科是国内率先开展全胸腔镜肺癌切除术的单位之一,刘伦旭教授团队首创“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等一系列微创肺手术技术,引领了我国微创肺外科发展,并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全胸腔镜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成形中央型肺癌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在胸腔镜肺段切除、尤其是复杂基底段切除、充气纵隔镜食管癌切除等当面均居国内领先;近年来,我科在机器人外科领域也发展迅速,机器人手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此外,我科还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非体外循环下双肺序贯移植术,肺移植病例数逐年增长。
胸外科有良好的教学及科研氛围,大力支持和推动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支撑学科持续发展。科室常年承担四川大学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研究生和全国各地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年均接收中长期进修医师约40人、轮转住院医师约150名,目前在读博硕士研究生30余人,近十年来为全国各地培养胸外专科医师500多名,毕业博士研究生4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此外,科室还建立了健全的临床数据库及组织标本库,由专职科研人员进行数据库维护及患者随访,其中肺癌数据库纳入肺癌手术病例逾万名,组织标本中有4000余例标本;科室还建有胸外科研究室,有4名专职科研人员负责基础科研的指导及实施。科室近年来获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56项,累计科研经费近1500万元,年均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中文论文30余篇,科室还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科技奖励,刘伦旭教授参与指导并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一项。
近年来,本学科坚持学科交叉、临床与基础结合,以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学科学术水平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高质量胸外科专业人才为宗旨,以服务于临床广大患者为根本目标,努力促进校内和院内学科交叉,形成优势互补、团结合作的学科交叉氛围,有力推动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升了临床医疗服务质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心血管外科中心之一,由在50年代初期归国的著名胸心血管外科专家杨振华教授和杨经国教授创建,是我国第一批开展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中心之一。目前是卫生部心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卫健委“国家重点专科”以及心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心脏大血管外科现有医生26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在职6人,返聘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所有在职医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科室领导团队安琪教授、郭应强教授、胡佳副教授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均在国内外本专业各类学术组织中有重要任职。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综合实力雄厚的心脏大血管外科中心,开展的心血管手术种类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心脏瓣膜成形术以及置换术、主动脉瘤手术、心房纤颤的外科治疗、微创心血管手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心脏移植以及其他心脏疾病手术。近年来,我科积极发展各项新技术:1)重症复杂先心病:开展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杂交”镶嵌治疗,与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展开全方位的临床培训合作,积极开展各项世界级的领先技术。2)微创心脏瓣膜外科:心脏外科微创手术发展迅速,包括适合高龄和心功能较差患者的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I手术)、全胸腔镜微创BOX-LESION房颤治疗外科手术等。特别是我科郭应强教授领导的微创瓣膜外科团队,相关技术在国际重要会议和医院已开展多场手术演示和已有多篇高影响力论文发表。3)大血管外科杂交手术:国内外领先开展各类型复杂胸主动脉疾病的杂交治疗,相关技术经验受邀在国内外大型会议上进行多场演讲,已有多篇文章在国际顶级杂志中发表,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全科目前核定床位123(本部108、分院15)张,ICU床位30张,年均门诊量约>40000人次,收治病人约4000人次,每年完成的各类心血管手术逾3000例。为医学教育和科研训练提供了丰富的临床资源及雄厚的技术储备。
教学及科研方面,我科以国家级项目与课题为导向,整合华西医院内及四川大学校内各研究室的人才和技术平台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居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前沿研究。如心血管疾病中流体力学特征及变化机理研究,心房纤颤的潜在机制与微创治疗,炎症介质与大血管疾病进展,干细胞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以及体外循环与器官保护的研究。我们还主导了国内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的方法学及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临床应用等研究。目前,我科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青年基金项目卫计委、教育部、省科技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数十项重大课题的科研任务。近5年累计科研经费超过1500万元,出版专著9部、译著2部、统编教材4部,年发表SCI论文约20篇,中文论文3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此外,我科主办的《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创刊于1994年,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学术交流和专科医生的培养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心脏大血管外科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多次派中、青年医师、护士到友好医院进修学习。每年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约10人,与多家国际一流大学医学院建立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