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关于举办2017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的通知
来源:本站发表 | 点击率:22182 | 2017-06-05 08:15:38

为了促进全国各高校医学、生物学、药学、生物材料(3D打印)等学科优秀大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培养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并为优秀本科生提供了解我中心及实验室学术科研环境和与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将联合举办“2017年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夏令营期间将安排中心介绍、专家讲坛、营员与导师联谊、参观实验室及国内首家3D打印研究院、外出考察等活动。同时组织拟推免或报考我校研究生的营员进行提前考查,其中获得2018年保研资格或达到我校复试基本要求者我院将予预录取不再参加入学复试。现在面向全国高校招收营员35名,相关安排及注意事项公告如下:

一、举办时间:2018年7月18日-7月22日

二、申请条件

1、全国各高校医学、生物学、药学、生物材料、动物医学等相关学科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

2、学习成绩优秀,本科期间综合成绩排名前40%;优先接收“985”、“211”、或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学生;英语成绩优异者优先。

3、对从事再生医学、医学生物实验相关的学术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潜能。

三、申请办法

1、报名方法:申请人将相关申请材料扫描件(PDF)和汇总表(EXCEL)电子版发送至 yanghao@scu.edu.cn邮箱。

相关申请材料:申请表、成绩及排名证明(加盖学院或学校教务公章);身份证及学生证;各类证书及奖励证明。以上材料请影印或扫描,并按顺序附于申请表之后,所有材料合并成一个PDF文档提交,不接收多个PDF文档。

2、报名时间:自即日起开始报名,截止日期2017年6月30日。

3、录取:录取工作将于2017年7月7日结束,最终录取名单将于7月7日左右在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部的主页上公布,并以电子邮件及短信形式通知本人。

四、注意事项       

1、营员报到时需携带身份证、学生证、成绩及排名证明原件,影印件原件及复印件需真实一致,否则将取消营员资格。

2、在营期间,营员必须遵守四川大学的相关规定。

3、暑期夏令营期间由中心安排免费食宿,报销路费,请妥善保管票据作为报销凭据。路费标准:火车硬卧。由于学校财务不报销机票,请乘坐飞机者自行提供火车硬卧标准的价格证明,否则不予报销。

    

    联系人:汪老师:028-85164037

孙老师:028-85422058

邓老师:028-85421812

QQ群号:488172413(欢迎加群咨询)

                            

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教育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2017年6月5日

 

夏令营初步行程

7月18日

08:00-17:00     营员报到、安排住宿

11:30-12:30     午餐

19:00-21:00     相互认识交流

7月19日 

08:00-08:30     早餐

09:00-10:30     开营仪式

10:30-11:30     参观华西校区、医院等

11:30-12:30     午餐

13:00-17:00     外出参观

18:00-19:00     晚餐

19:30-21:30     研究生经验交流

7月20日

08:00           乘车前往华西科技园

09:00-11:00     科研启蒙讲座

11:30-12:30     午餐

13:00-14:00     中心介绍

14:00-17:00     参观各实验平台

18:00-19:00     晚餐

19:30-21:30     讨论会

7月21日

08:00           乘车前往华西科技园

09:00-17:00     与意向导师面谈

18:00-20:00     闭营仪式、欢送晚宴

7月22日

离营日

 


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简介

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7月,是四川大学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十大交叉学科群建设平台之一。

中心以修复人体衰竭器官功能进而改善生活质量为研究目标,以重建组织损伤信号传递系统为核心,通过整合基础与临床等多方面的资源,研究和创建调动组织自我修复能力、促进衰竭器官再生的理论和方法,最终实现再生医学在临床的应用,服务大众。

中心现有21名全时科研职系人员,14名临床职系人员,30名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中心为单列管理的研究生招生单位,现有在站博士后2名、已出站博士后12名;在读博硕研究生63名、已毕业博硕研究生84名。

中心具有细胞学平台、分子生物学平台、蛋白质组学平台、代谢组学平台、病理学平台、药物学平台、实验动物平台、生物材料平台和3D生物打印平台。建立了从小动物到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的多种成熟疾病模型,包括:心肌梗死模型、心肌肥大模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脑梗模型、肝硬化模型、糖尿病模型。

中心自成立以来集中精力创立并不断完善组织损伤信号传递系统的学说;建立了一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创新团队;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973项目;与企业合作创建了四川省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现在是国际再生医学研究、应用与规范联盟主席单位,美国实验生物学与医学学会亚洲开发办公室所在地。


 



再生医学研究中心

研究生导师

康裕建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获得毒理学和动物学(细胞学)博士学位;1989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后;1991-1996年美国北德科达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助理教授;1996-2001年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医学院副教授;2001年后晋升为教授和大学杰出教授。创造了干细胞在再生医学应用领域的新技术,尤其以干细胞与3D生物打印结合促进血管再生为标志的再生医学技术引起全球的关注;创立组织损伤信号传递系统学说,在铜离子生物学与医学方面获得国际领先的地位。连续三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目前担任国际再生医学联盟主席,中国生物3D打印产业联盟执行主席,任国际学术期刊“Cardiovascular Toxicology”和“Regenerative Medicine Research”主编,“ExperimentalBiologyandMedicine"副主编。

 

说明:DSC02368-1程惊秋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华西医院科研副院长。1956年生。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4~97美国Duquesne大学博士后、Carnegie Mellon大学访问科学家。主要以家猪、恒河猴和人类为对象,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开展免疫遗传应用基础研究。负责国家科技部973/863项目、NSFC重大/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课题17项,获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在国际SCI收录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得到了国内外的公认,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朱冰梅 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委员。2003年于日本山梨大学医学部药理学系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2006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完成博士后训练。2006-2011年于NIH工作。2011年作为江苏省第一批特聘教授回国,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担任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6年作为人才引进四川大学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回国后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独立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骨干参与1项,并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博导基金、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及江苏省重大基础研究等科研项目。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并开展基因编辑(CRISPR/Cas9)对疾病基因的修饰工作,深化与促进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并完善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转化与应用。在该领域发表了三十余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包括Blood, Immunity, PNAS, Eur J Pharmacol, NucleicAcid Research等)。


说明:未标题-1 拷贝_副本卢晓风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19997月于西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026月出站留院并受聘为副研究员硕士导师。2004.04-2005.08期间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西北医学院做博士后。回国后受聘为四川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支撑计划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完成国际发明专利PCT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集中研究靶向生物技术药物,用于免疫功能紊乱和细胞恶性增生疾病治疗。


说明:陆燕蓉-1陆燕蓉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修复重建杂志》编委。1964年生,200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糖尿病代谢和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研究。2004-2005年先后在伦敦大学和日内瓦大学学习访问,担任Biomaterials等多家杂志的审稿人。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了科技部863和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负责NSFC面上项目3项;主研NSFC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已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和高教出版社的研究生教材各1本;以第一发明人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PCT专利2项。

 

说明:F:\刘小菁个人文件\刘小菁标准照\9.29.B.jpg刘小菁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7年生,2008年获生物医学工程理学博士学位。前后2次共2年赴美国访问学习。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生物医学、细胞生物力学、心血管生理学及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等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心脏干细胞移植等。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分会专委会委员,《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编委。目前主持完成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研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支撑项目。已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0余篇,SCI收录30余篇。

 

说明:26331冯莉 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6年生,200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3D生物打印和器官缺血后再生机制研究。负责NSFC面上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各1项,主研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项,863项目1项,NSFC重点课题1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16篇。参编研究生教材或专著6部。兼任四川省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说明:万琳万琳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4年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接受博士后培训。主要从事靶向治疗新型药物研究。现阶段研究内容为:通过肝纤维化发病机制,设计特异性针对发病组织或细胞的靶向药物,使药物精准到达病灶,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编研究生教材2部。


 

陈又南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78年生,200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本校博士后出站。2014-1016赴澳大利亚Curtin大学访问。主要从事糖尿病代谢和胰岛移植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主持NSFC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后一等资助1项,四川大学青年教师基金1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课题组863、973课题、NSFC重点课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以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6篇,国际会议接收摘要13篇。参编研究生教材或专著5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批准1项,申请PCT专利2项。



教育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简介

教育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于2002年获准建设,2003年创建教育部二级学科—移植科学与工程学,2004年获准教育部创新团队,2007年获准国家级重点学科普通外科学,2014年获准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现有专职科研人员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5名。实验空间2000余平米,设备总价值1500余万元。建成细胞培养、组织病理、蛋白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平台。针对临床移植面临的前沿问题,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凝聚形成了三个紧跟前沿、相互依存、服务临床又独具特色优势的研究方向,即慢性移植物失功的免疫学机制及干预;肝再生及生物人工肝;移植新型供源研发与评价。

2016年底,实验室共获准包括973863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60余项,总经费近7000万元。已培养博士后11人,博士生60人,硕士生112人。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NatureNeuroscience, Hepatology, Cancer cell, Cell 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Contolled Relea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65篇。其中1篇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就读期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摘要100余篇,其中10余人被邀请小组发言交流,5人获大会奖励/资助。以研究生参与的工作为基础,申请PCT国际专利7项,其中1项美国发明专利获得授权,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2项,其中7项获得授权。开设移植免疫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等博、硕士课程及全国继续教育课程,是国内重要的移植免疫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教育部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研究生导师

说明:C:\Users\lsf\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745311138082024505.jpg步宏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大学副校长。1958年生。199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赴香港大学研修。主要从事临床病理诊断与移植病理基础研究。负责NSFC面上项目5项,主研国家科技部973课题2项、NSFC重大/重点课题4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和二等奖2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说明:DSC02368-1程惊秋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华西医院科研副院长。1956年生。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4~97美国Duquesne大学博士后、Carnegie Mellon大学访问科学家。主要以家猪、恒河猴和人类为对象,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开展免疫遗传应用基础研究。负责国家科技部973/863项目、NSFC重大/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课题17项,获准/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2项,在国际SCI收录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得到了国内外的公认,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说明:未标题-1 拷贝_副本卢晓风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19997月于西南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026月出站留院并受聘为副研究员硕士导师。2004.04-2005.08期间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西北医学院做博士后。回国后受聘为四川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支撑计划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加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完成国际发明专利PCT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集中研究靶向生物技术药物,用于免疫功能紊乱和细胞恶性增生疾病治疗。


说明:陆燕蓉-1陆燕蓉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修复重建杂志》编委。1964年生,200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糖尿病代谢和胰岛移植免疫耐受研究。2004-2005年先后在伦敦大学和日内瓦大学学习访问,担任Biomaterials等多家杂志的审稿人。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了科技部863和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负责NSFC面上项目3项;主研NSFC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已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和高教出版社的研究生教材各1本;以第一发明人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PCT专利2项。

 

 

说明:C:\Users\zhi\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标准照.jpg石毓君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5年生,200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秘书;四川省医学会器官移植专委会委员;全国肝胆肿瘤及移植病理协作组成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主要从事肝脏再生、肝癌干细胞以及肝衰竭干细胞治疗的基础和转化医学研究。主持4项NSFC项目及多项其他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累计获各类科研基金400余万元。在Hepatology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说明:26331

冯莉 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6年生,200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3D生物打印和器官缺血后再生机制研究。负责NSFC面上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各1项,主研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项,863项目1项,NSFC重点课题1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16篇。参编研究生教材或专著6部。兼任四川省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说明:张立-2

张立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73年生,200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肺癌分子诊断、靶向治疗及肿瘤干细胞微环境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研国家科技部973课题2项,已在J Clin Invest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说明:万琳万琳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4年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接受博士后培训。主要从事靶向治疗新型药物研究。现阶段研究内容为:通过肝纤维化发病机制,设计特异性针对发病组织或细胞的靶向药物,使药物精准到达病灶,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编研究生教材2部。


陈又南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78年生,2007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9年本校博士后出站。2014-1016赴澳大利亚Curtin大学访问。主要从事糖尿病代谢和胰岛移植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主持NSFC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博士后一等资助1项,四川大学青年教师基金1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课题组863、973课题、NSFC重点课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以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6篇,国际会议接收摘要13篇。参编研究生教材或专著5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批准1项,申请PCT专利2项。


说明:C:\Users\Feng\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DSC_0012.jpg叶丰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分子病理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协作组秘书。1982年生。201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移植科学与工程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07 ~2010 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DevelopmentalBiology Visiting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临床分子病理的应用研究、乳腺癌复发风险评估和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四川大学优秀青年基金、国家863计划二级子课题等课题资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发表SCI论文多篇,其代表作是以第一作者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Article一篇。



2017年夏令营汇总表.xlsx

2017年夏令营申请表.doc


友情链接:
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网站计数:11340605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邮编610041